咖啡原產地在衣索匹亞的塔納湖地區,據說是一千年前, 一位衣索匹亞牧羊童卡狄發現羊兒吃了一種植物的紅果子,變得非常興奮活潑,發現了咖啡。

卡狄回報回教蘇菲教派長老,咖啡成了蘇飛教眾晚禱時提神的聖品。 在西元15世紀以前,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壟斷,僅在回教國家間流傳; 回教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、醒腦、健胃、強身、止血等功效。 15世紀初咖啡開始出現在民間做為日常飲品。

因回教世界嚴禁飲酒, 因此咖啡成為當時很重要的社交飲品。 直到16、17世紀,威尼斯商人和荷蘭人將咖啡傳入歐洲,受到貴族仕紳階級的相競逐,咖啡的身價水漲船高,產生了「黑色金子」的稱號。 在大航海時代藉由海運的傳播,全世界都被納入了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版圖中。 咖啡Coffee源於阿拉伯語 Qahwa ,是借用「美酒」語音來形容咖啡 ,後來傳到土耳其,成為「Coffee」

第一波 1946~1960

咖啡速食化


代表品牌




第二波 1966~2000

咖啡精品化


代表品牌



第三波 2003~至今

咖啡美學化

代表品牌


第三波咖啡文化的元素

咖啡生豆最常見的有四種加工處理方法–日曬、水洗、半水洗與蜜處理法。


重視地域之味
「第二波」咖啡習慣以產國來描述咖啡風味,失之籠統粗糙與不專業。 「第三波」以更明確的產區、莊園、品種、處理法等,來論述不同的地域之味,是第一大進化。
避開重焙 選擇淺焙
「第二波」咖啡為重烘焙,往往碳化過度,掩蓋地域之味。 「第三波」以淺中焙詮釋精品豆明亮活潑的酸香水果調。
濾泡黑咖啡成主流
用最自然無外力干擾的手工萃取法,不加糖、奶的原味黑咖啡, 讓咖啡自 己說話。
產地直送烘焙廠
烘焙師與農民「直接交易」(Direct trade),避免中間剝削,並且提高品質。
重視低汙染處理法
日曬、半水洗、蜜處理及濕刨法等不需大量耗水的處理法大為流行 。
科學詮釋咖啡美學

「第二波」習慣以主觀的經驗法則來描述咖啡。
「第三波」則輔以更精確的科學研究數據,來詮釋咖啡產業,重視咖啡選種、 栽培、處理、杯測、烘焙、萃取濃度與萃出率的科學研究。

Copyright © 2023. 好咖啡烘豆工坊. All rights reserved.

     

地址:桃園市大園區內定十六街972號

電話:0921-327-215

信箱:howcafe2017@gmail.com


Copyright © 2023好咖啡烘豆工坊 All rights reserved.